杨福家教授自今年1月1日起接替英国诺丁汉大学前任校长笛林勋爵,担任该校第六任校长,成为第一位出任英国著名大学校长的中国人。英国大学校长一般由王室成员、社会名流、著名科学家或企业家担任。诺丁汉大学是英国的一所著名综合大学,2000年居英国大学排名榜第7位。该大学选举杨福家为新世纪第一任校长,在中英教育史上开了先例。杨福家1936年生于上海,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,历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、研究生院院长、副校长、校长等职,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近日,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杨福家。
记者:杨校长,得知您被选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,很多人都为您感到高兴,不知您的任期是几年?近期有什么工作安排? 杨福家:
记者:您是中国教育界很重视也很善于国际交流的大学校长之一,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宣布校董会选举结果时也强调是要“聘任一位能强化国际特征的校长”,能否请您谈谈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加快国际化的步伐? 杨福家:
要重视终身教育。如今知识更新太快,大学生到毕业时,他的知识也许就已老化,所以必须不断学习,要像周恩来总理所说的:活到老学到老。终身教育给高校提供了很多的机遇与很大的挑战。“十五”期间,我国将有15%的适龄学生能上大学,大学将从精英型变成大众普及型,这一点尤其重要。
以学生为中心,不能以一个模式来教育学生,学生头脑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,而是点燃知识的火种,每个学生的火种都不一样。例如,复旦物理系过去有个学生读书很一般,但玻璃磨得很好,老师就发挥他的长处,给予鼓励,并不因此限制他动手。他毕业后到紫金山天文台,当时中国最好的天文望远镜玻璃就是他参与磨的。可见,一个人年轻时形成的爱好兴趣对他一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。英国牛津大学有导师制,导师对每个学生情况一清二楚,所以他们平时没有考试,只有进来时考一次,毕业时考一次。在这方面,我们应该向人家学习。又如哈佛大学,300多年的一座古老房子,优秀新生住顶层,与校长办公室同在一座楼内,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地位。
经济全球化,高校亟须国际化。越来越多的国家来中国办高校展览,他们看中了中国这个最大的教育市场,但英国著名大学来中国招生不是为了挣钱,英国的大学校长没有挣钱的义务,钱是政府给的,其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大批既了解中国又懂得英国的一流人才。北大、清华水平很高,但也要走出去让人家更了解你,我们首先要了解人家如何评世界100强,好比运动员不到国际上比赛,如何拿奖?我们有好的东西,但要被人理解,我之所以被聘为国际校长,并不是因为我比其他校长高明,而是因为我有机会被人家认识与理解。
记者:您有一个观点我们十分赞成:建设一流大学主要不是靠仪器设备、校舍大楼等等,而主要靠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,靠对社会作贡献,靠培养一流人才。展望未来,您认为中国如何才能尽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? 杨福家:
国家拨给进入“211工程”高校的钱,高校一般只能用于买仪器。1998年我访问剑桥大学时,该校研究经费有1亿英镑,约合人民币十几亿元,但他们用于买仪器的只有十分之一。复旦大学研究经费有1.3亿元人民币,是剑桥大学的十分之一,而且必须全部用来买仪器。复旦大学与剑桥大学买仪器的钱是一样的,中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仪器与国外差异不大,他们有的先进仪器我们也都有。但剑桥还有十分之九的钱用来招徕全世界的一流人才,而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没有投入。成果是靠人做出来的,同样的仪器放在你的面前,但人的素质不一样,效果当然就不一样。剑桥大学有一个分子实验室,那里有11位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。该实验室的所长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去全世界找一流的人才,找来后,就放手让他做他认为重要的项目。
建一流大学经费投入当然很重要,但不能拿钱去搞什么形象工程、标志性工程,而要用于攻克科研项目,建设一流专业。当然,最基本的设施、仪器设置是必要的。“211工程”对很多高校起了雪中送炭的作用。但希望在“211工程”的二期建设中,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放在人的身上。
记者:在最近的一次世界大学100强名单中,中国大学仍无一入选,这其中除了一些客观原因,如评估指标我们不太适应、政治上的某些偏见以外,我们自身是否还存在一些缺陷呢? 杨福家:
我国有一流的商学院,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,但为何都没有进入世界100强?我认为首先这些学院的院长们应了解100强名单,了解其按何指标评选的,学习一下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经验,并制定目标力争早日进入100强。我们需要了解人家,也要让人家了解我们。
进入国际组织的过程也就是被人家了解的过程。中国大学校长应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,但中国大学校长这方面做得还不够。有些大学校长英语不够好,妨碍了对外的交流,有的校长英语好,但不舍得在这方面花时间,有的学校在财务上有困难,应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理解与支持。